天安門廣場是位於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廣場,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之一。因位於明清故宮皇城的南門「天安門」外而得名。廣場北端設有國旗杆,每天都會隨日出、日落進行升旗、降旗儀式。天安門廣場,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。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,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(1417年)。原名承天門,清順治八年(1651年)重建後,改稱天安門,既包含了皇帝是 替天行使權力、理應萬世至 尊的意旨; 又寓有“外安內和,長治久安”的含義。它造型典雅,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。
故宮紫禁城,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建築群 。其位于北京市中心,前通天安門,後倚景山,東近王府井街市,西臨中南海 ,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皇宮。在這前後五百余年中,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。1987年, 故宮被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世界文化遺產”名錄。
八達嶺長城,明代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一段 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世界文化遺產。位于北京城西北延慶縣關溝北端。長城全長6000多公裏,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,是明代長城的精華。
頤和園,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 。前身清漪園,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,始建于1750年,1764年建 成,面積290 公頃(4400畝),水面約占四分之三。乾隆繼位以前,在北京西郊一帶,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,從海澱 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,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,中間的“甕山泊”成了一片空曠地帶,乾隆決定在甕山 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,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,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 裏的皇家園林區。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,改名頤和園,1900年,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, 1902年再次修複。園中的長廊、石舫、佛香閣、寶雲閣、大戲樓、十七孔橋、玉帶橋等建築堪稱世界建築文化 中的珍品。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 的地位。
北海公園,建園最早的皇家禦園 。北海公園位于市中心區,在故宮的西北面,因與中海、南海分稱三海而得名。這裏原 是遼、金、 元、明、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,是我國現存最古老、最完整、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 之一。全園以神話中的 “一池三仙山”(太液池、蓬萊、方丈、瀛洲)構思布局,形式獨特,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。
天壇,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 。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,是一座典型壇廟,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 場所。每年孟春祈谷、孟夏祈雨、孟冬祀天。無論從架構、力學還是美學角度來看,天壇都是出類拔萃、舉世 無雙的建築傑作。
首都博物館,首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,首都博物館于1953年開始籌備,1981年10月正式對 外開放,數十年來,首都博物館廣泛征集各類文物,館藏文物已達二十五萬件,其中包括:青銅、陶瓷、書畫 、石刻、錢幣、玉器、璽印、織繡、竹木牙角器、佛教造像、文具、民間工藝品等,藏品中還不乏享譽海內外 的孤品與珍品。
明十三陵,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,距離北京市區約50公里,是中國明代皇帝的墓葬建築群。自永樂七年五月(1409年)起用,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,歷時230多年,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,23位明朝皇后、2位明朝太子、30餘名妃嬪、1位太監,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。2003年7月3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什剎海胡同,什剎海位於北京城西北隅,交通十分便利,是北京城享譽盛名的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。景區由前海、後海、西海水域、 沿岸名勝古蹟和民居民俗生活組成,總面積146.7公頃,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。
雍和宮,全國除西藏地區以外,保存最完整、規模最大的一處喇嘛教寺廟雍和宮 。雍和宮占地面積66,400平方米,有 殿宇千余間。 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曾是雍正繼位前的府邸。雍正皇帝不僅把雍和宮作為佛事活動場所,還把 禦前偵探險的特務機關“粘杆處”的署衙設在宮內,為他刺探情報,捕殺異己,進行秘密活動。雍和宮還保存 有其它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資料、圖片。雍和宮有藏傳佛教博物館之稱,達賴、班禪都曾來這裏講經傳教,是全 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